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個資法條文~整理(二)「預防損害原則」

「預防損害原則」相關法條:

12 條 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違反本法規定,致個人資料被竊取、洩漏、竄改或其他侵害者,應查明後以適當方式通知當事人。

30 條 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損害發生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32 條 依本章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應符合下列要件:
一、財團法人之登記財產總額達新臺幣一千萬元或社團法人之社員人數達一百人
二、保護個人資料事項於其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
三、許可設立三年以上

34 條 對於同一原因事實造成多數當事人權利受侵害之事件,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經受有損害之當事人二十人以上以書面授與訴訟實施權者,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當事人得於言詞辯論終結前以書面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並通知法院。(34-1)

前項訴訟,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公告曉示其他因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之當事人,得於一定期間內向前項起訴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授與訴訟實施權,由該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34-2)

其他因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之當事人未依前項規定授與訴訟實施權者,亦得於法院公告曉示之一定期間內起訴,由法院併案審理。(34-3)

其他因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之當事人,亦得聲請法院為前項之公告。(34-4)

前二項公告,應揭示於法院公告處、資訊網路及其他適當處所;法院認為必要時,並得命登載於公報或新聞紙,或用其他方法公告之,其費用由國庫墊付。(34-5)

依第一項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其標的價額超過新臺幣六十萬元者,超過部分暫免徵裁判費。(34-6)

35 條 當事人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者,該部分訴訟程序當然停止,該當事人應即聲明承受訴訟,法院亦得依職權命該當事人承受訴訟。(35-1)

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依前條規定起訴後,因部分當事人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致其餘部分不足二十人者,仍得就其餘部分繼續進行訴訟。(35-2)
36 條 各當事人於第三十四條第一項及第二項(預防損害原則)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其時效應分別計算。

37 條 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就當事人授與訴訟實施權之事件,有為一切訴訟行為之權。但當事人得限制其為捨棄、撤回或和解。(37-1)

前項當事人中一人所為之限制,其效力不及於其他當事人。(37-2)

第一項之限制,應於第三十四條第一項(預防損害原則)之文書內表明,或以書狀提出於法院。(37-3)

38 條 當事人對於第三十四條(預防損害原則)訴訟之判決不服者,得於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上訴期間屆滿前,撤回訴訟實施權之授與,依法提起上訴。(38-1)

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於收受判決書正本後,應即將其結果通知當事人,並應於七日內將是否提起上訴之意旨以書面通知當事人。(38-2)

39 條 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應將第三十四條(預防損害原則)訴訟結果所得之賠償,扣除訴訟必要費用後,分別交付授與訴訟實施權之當事人。(39-1)

提起第三十四條第一項(預防損害原則)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均不得請求報酬。(39-2)

40 條 依本章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應委任律師代理訴訟。



公務機關
18 條 公務機關保有個人資料檔案者,應指定專人辦理安全維護事項,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滅失或洩漏。

28 條 公務機關違反本法規定,致個人資料遭不法蒐集、處理、利用或其他侵害當事人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但損害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所致者,不在此限。(28-1)

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28-2)

依前二項情形,如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五百元以上、二萬元以下計算。(28-3)

對於同一原因事實造成多數當事人權利受侵害之事件,經當事人請求損害賠償者,其合計最高總額以新臺幣二億元為限。但因該原因事實所涉利益超過新臺幣二億元者,以該所涉利益為限。(28-4)

同一原因事實造成之損害總額逾前項金額時,被害人所受賠償金額,不受第三項所定每人每一事件最低賠償金額新臺幣五百元之限制。(28-5)

第二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以金額賠償之請求權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不在此限。(28-6)

31 條 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公務機關適用國家賠償法之規定。(31-1)

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非公務機關適用民法之規定。(31-2)

33 條 依本法規定對於公務機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者,專屬該機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1)

對於非公務機關提起者,專屬其主事務所、主營業所或住所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2)

前項非公務機關為自然人,而其在中華民國現無住所或住所不明者,以其在中華民國之居所,視為其住所;無居所或居所不明者,以其在中華民國最後之住所,視為其住所;無最後住所者,專屬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3)

第一項非公務機關為自然人以外之法人或其他團體,而其在中華民國現無主事務所、主營業所或主事務所、主營業所不明者,專屬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4)




非公務機關
27 條 非公務機關保有個人資料檔案者,應採行適當之安全措施,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滅失或洩漏。(27-1)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指定非公務機關訂定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或業務終止後個人資料處理方法。(27-2)

前項計畫及處理方法之標準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27-3)

28 公務機關違反本法規定,致個人資料遭不法蒐集、處理、利用或其他侵害當事人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但損害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所致者,不在此限。(28-1)


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28-2)

依前二項情形,如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五百元以上、二萬元以下計算。(28-3)

對於同一原因事實造成多數當事人權利受侵害之事件,經當事人請求損害賠償者,其合計最高總額以新臺幣二億元為限。但因該原因事實所涉利益超過新臺幣二億元者,以該所涉利益為限。(28-4)

同一原因事實造成之損害總額逾前項金額時,被害人所受賠償金額,不受第三項所定每人每一事件最低賠償金額新臺幣五百元之限制。(28-5)

第二項請求權,不得讓與或繼承。但以金額賠償之請求權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不在此限。(28-6)

29 條 非公務機關違反本法規定,致個人資料遭不法蒐集、處理、利用或其他侵害當事人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無故意或過失者,不在此限。(29-1)

依前項規定請求賠償者,適用前條第二項至第六項規定。(29-2)

31 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公務機關適用國家賠償法之規定。(31-1)

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非公務機關適用民法之規定。(31-2)


33 依本法規定對於公務機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者,專屬該機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1)

對於非公務機關提起者,專屬其主事務所、主營業所或住所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2)

前項非公務機關為自然人,而其在中華民國現無住所或住所不明者,以其在中華民國之居所,視為其住所;無居所或居所不明者,以其在中華民國最後之住所,視為其住所;無最後住所者,專屬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3)

第一項非公務機關為自然人以外之法人或其他團體,而其在中華民國現無主事務所、主營業所或主事務所、主營業所不明者,專屬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轄。(33-4)